在短视频内容爆发的时代,微短剧凭借紧凑的剧情和沉浸式体验成为流量密码。但传统制作流程中,剧本创作、分镜设计、后期剪辑环环相扣,每一步都考验着创作者的专业能力。如今,AI 生成工具的出现,让这三大核心环节实现了 “智能化突围”。本文将以 “剧本用 ChatGPT、分镜用 Midjourney、剪辑用 Runway” 的黄金组合为例,手把手拆解如何用 AI 打造一条从创意到成片的完整流水线。
微短剧的剧本需要强冲突、快节奏,AI 能通过 “角色设定 + 剧情公式 + 多版本生成” 快速产出可用脚本。
输入格式:角色标签 + 核心矛盾 + 视觉记忆点
【生成校园微短剧主角设定】
角色:17岁女高中生,转学生/重度社恐/随身携带星空笔记本
矛盾:因方言口音被同学嘲笑,意外发现笔记本能听懂心事
记忆点:紧张时会抚摸笔记本烫金封面,封面图案随心情变化
ChatGPT 会基于标签生成 3-5 版人物小传,包含家庭背景、口头禅、关键道具用法,为后续剧情埋下伏笔。
微短剧常用 “起承转合” 结构,输入时明确场景数量(建议 3-5 个场景)和冲突升级路径:
【生成职场逆袭微短剧剧本】
背景:25岁女程序员,因穿汉服上班被同事排挤
第一幕(起):穿明制马面裙敲代码,被调侃“古代人穿越”
第二幕(承):用代码设计汉服图案,报名公司文创比赛
第三幕(转):作品被抄袭,关键时刻展示编程生成的动态绣花效果
第四幕(合):带着汉服元素的科技产品上台路演,掌声雷动
AI 会自动填充对话细节,比如同事的嘲讽台词、主角的内心独白,甚至加入 “键盘敲出绣花动画” 的视觉化描写。
让 ChatGPT 生成 2-3 版不同走向的结局(如开放式结局 / 大团圆结局 / 反转结局),对比后选择最符合账号调性的版本。微调时重点打磨 “金句台词” 和 “视觉化冲突点”,比如将 “主角反击” 改为 “在代码里藏入汉服纹样彩蛋,被评委发现”。
分镜设计的核心是 “镜头语言翻译”,AI 能将剧本转化为可视化画面,重点把握 “景别分配 + 动作引导 + 风格统一”。
输入格式:景别(特写 / 中景 / 全景)+ 人物动作 + 环境细节 + 镜头运动
【生成办公室冲突场景分镜】
中景,主角攥紧汉服袖口站在工位前,身后同事交头接耳指着她的背影
左侧工位电脑屏幕反射出主角微微颤抖的肩膀,镜头缓慢推近显示键盘上的汉服纹样贴纸
风格:低饱和莫兰迪色系,模拟《令人心动的offer》职场剧打光
Midjourney 会生成 4 宫格分镜图,包含不同角度的构图方案,选择人物表情最生动、光影最有张力的版本。
在分镜提示词中加入镜头运动方式,让画面更有叙事感:
对话场景:“过肩镜头,焦点在说话者的手势,背景虚化突出主体”
冲突场景:“快速推拉镜头,从主角震惊的瞳孔特写切到对手冷笑的全景”
情感场景:“环绕镜头,主角抱着笔记本转圈,裙摆扬起露出绣着星轨的裙角”
将所有分镜的风格关键词统一(如 “日剧清新风”“港片复古风”),并保存常用参数(如 “--v 5 --style raw”),避免不同场景出现视觉断层。例如校园剧统一使用 “自然光 + 胶片颗粒”,职场剧统一 “冷调灯光 + 几何构图”。
微短剧剪辑讲究 “节奏紧凑 + 情绪连贯”,Runway 的 AI 功能能自动完成 “素材匹配 - 节奏优化 - 音效同步” 三大任务。
将 Midjourney 生成的分镜图和实拍片段(如有)上传至 Runway,AI 会根据剧本时间轴自动排序:
对话片段:匹配 “中景 + 过肩镜头” 素材,自动剪辑掉冗余画面
冲突片段:优先选择 “快速剪辑 + 鼓点音效”,强化紧张感
抒情片段:保留 “长镜头 + 环境音”,营造沉浸氛围
输入剧本中的 “情绪转折点”(如第 3 分钟的反转、第 5 分钟的高潮),Runway 会:
自动检测台词重音,在 “金句” 处放慢节奏,添加特写镜头
根据背景音乐的鼓点,对动作戏进行 “卡点剪辑”,比如主角拍桌时正好踩中鼓点
识别对话中的沉默间隙,自动删减无意义停顿,将单集时长控制在 3-5 分钟
若没有实拍音频,Runway 的 AI 配音功能可:
根据角色设定生成声线(如社恐主角用 “气音 + 语速偏慢”,反派用 “低音 + 咬字清晰”)
自动添加环境音效(办公室场景加入键盘声、脚步声,校园场景加入风声、走廊喧哗声)
匹配口型同步,通过 AI 算法让画面人物嘴唇动作与配音基本吻合
剧本标注分镜提示
在 ChatGPT 生成的剧本中,手动标注 “此处需特写”“建议用俯视镜头” 等提示,方便 Midjourney 精准生成对应画面。
分镜编号对应剪辑轨道
将 Midjourney 生成的分镜按 “场景 - 镜头号” 命名(如 S1E1 代表第一场景第一个镜头),导入 Runway 后直接按编号排序,避免素材混乱。
保留人工调整节点
AI 生成的初稿完成 80% 后,重点手动调整:
分工思维:AI 负责 “重复性工作”(如剧本初稿、分镜草图),人类专注 “创意决策”(如角色弧光、视觉风格)
参数思维:记录每次生成的优质 prompt(如 “微短剧分镜 = 日剧运镜 + 漫画式夸张表情”),形成专属模板库
迭代思维:先让 AI 生成 “可用版本”,再通过 3-5 次微调逼近 “惊艳效果”,避免追求 “一次性完美”
借助 AI 工具,微短剧制作不再是 “团队协作” 的专利。单人创作者通过 “ChatGPT 写剧本→Midjourney 画分镜→Runway 剪成片” 的黄金流程,也能高效产出专业级作品。关键是掌握 “用 AI 做减法,用创意做加法” 的核心逻辑 —— 当技术解决了 “怎么做” 的问题,创作者就能全身心投入 “讲什么” 的本质。
AI还能颠覆哪些领域?上【龙头AI网】,探索前沿应用!
发表评论